English

工程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

1999-07-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丁炳昌 樊云芳 叶辉 我有话说

无论在已经完工的隔河岩电站,还是在建设中的高坝洲工地,到处是绿树掩映,红花点缀,碧草铺地。隔河岩大坝右侧的高边坡一律用水泥钢筋加固,呈台阶状层层上升,每一层阶沿都砌上花坛,种上石兰和大叶黄杨。建设是白色吞噬绿色,这里的建设者又用绿色来覆盖白色,那充满生命力的绿色便层层叠叠延展开来,覆盖着总长达3.1公里的阶沿,一改几乎所有水电工程大坝高边坡都是白色水泥构筑的状况而被称为“绿色长城”。

隔河岩大坝下,正在建设中的船闸工地,刚腾出来的空地已种上了成片的湿地松,虽幼林新栽,却也嫩绿满枝。步入办公和生活区,更似进入了旅游胜地:梅园,桂园,柑橘园,亭台楼阁点缀在鲜花绿树间,每一寸空地都已铺上草皮。举目远眺工区四周的8座山坡,层层叠翠,郁郁葱葱,清江绿化公司经理宋正义指着这些山一座座介绍:这是7号山,山头已被削平建了个开关站,山上种了4万多株栾树;那是5号、6号山,原先堆放凿打引水洞的石渣,现在全部植上了塔松、雪松和龙柏……

植被是大地的皮肤,那种满目疮痍、到处泥石、严重损坏大地皮肤的建筑工地风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成片的绿色。1992年美国农垦局工程研究局副局长达帕·韦博先生考察隔河岩水电站时惊叹:“在目前的财力下,贵公司如此重视环境,使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眼光。中国,确实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在建管分开的体制下,电力部门从建设单位接过建成的电站时,往往也接过了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在旧体制下,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考虑环境问题。隔河岩水电站开了先例,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工程建成之日即环境美化之时。

“重视环境建设也得益于清江体制。”发电公司副经理程华成介绍说,“建管结合消除了人们的短期行为,‘自己栽树自己乘凉’,设计时很自然地就把生态和环境考虑进去了。”

基于这一点,清江公司坚持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1991年当工程处于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公司确立了“保护、治理、改善、新建”的绿化指导思想,保护隔河岩已有的树木花草,新种植一大批与整体风格相适应的绿色植物,把隔河岩建成一个花园式的现代化水电城。当年,隔河岩水电站工区绿化工作全面启动。

隔河岩生活区的南面有座山叫盖屋岭,山顶盖了一座水厂,当初为盖厂炸平了20多米山头,炸下的土厚厚地覆盖在山坡上,被职工们戏称为“黄土高坡”,高坡下的生活区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天尘。1991年冬天,“黄土高坡”绿化工程启动,每个职工种10棵树,6个月种出了5.5万平方米的6个果园,还建了6个景点,“黄土高坡”更名为“南山公园”。

腾出一块空地就栽一片树,清出一个角落就建一个景点。除消化垃圾,修复地表,清江公司也致力于改造原有的荒山植被。清江公司征下工区周围8座山坡共3017亩土地,原先都长着杂树灌木霸王草,公司把这些山编了号,一座座地绿化。7号山头页岩遍布,几乎没有土,公司先盘山开凿出深槽,再向当地农民买土,用汽车运到山下,再用背篓一筐筐背上山坡,种上栾树。记者爬上7号山头,只见山上的栾树已有6、7米高,郁郁葱葱,一片生机。

于是,在隔河岩水电站竣工的同时,清江公司已治理绿化了8座荒山,6条公路,5个庭院,4个山洼,3个三角地带,2个高边坡和1个广场。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清江公司在绿化上投入700多万元,共植树23.8万株,栽花灌木11.4万株,种草坪8.2万平方米,总绿化面积达到78.6万平方米,完成了现行可绿化面积的98%,按隔河岩工区居住人口700人计算,人均占有绿地面积1124平方米。绿色,成了清江水电工程的基调。

“大工业文明加上民族地域风情,就是隔河岩环境绿化的特色,也即‘清江特色’。”宋正义经理在介绍这一“特色”时很为自豪。高起点,高品位,突出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的新格局——这是清江建设者要追求的新目标。记者来到正在紧张施工的高坝洲工地,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幅巨大的“绣清花园总体规划图”,更让人吃惊的是,规划图中的“万里长城”等景观已经实实在在地“绣”在了高坝洲的山坡上,使记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作“三同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